第二卷
帝国的晩鐘
The Last Bell of the Empire
帝国的晩鐘
The Last Bell of the Empire
第五章
这里是上海
上海——提起它,今天的人们第一印象恐怕都会是「国际金融中心」「远东的纽约港」或是「十里洋场」这般经过修饰的词汇。
然而仅仅在100多年前,繁华的上海滩只不过是松江府辖下的一个县。在这片面积不过36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上,荟聚着外国的租借地和使馆、公司和店铺、工场作坊、银行商号、异国的教堂和医院,以及超过110万人口。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世界任何地方的物产:阿根廷的牛肉、法国的时装、徳国的啤酒、俄国的鱼子酱、北美的汽车、锡兰的红茶以及英国的鸦片。
清政府的行政权力在租借地域内会受到很大的阻力,以至于在事实上成为了不受管辖的外国自治领地。而这里错综复杂的环境加上密集的人口也成了革命党人绝好的藏身处——只要往租界里一钻,基本上就算是逃出生天了。
因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同盟会才选择将这里作为起事的指挥部。
馨予大小姐在这里待着完全不会有担心。这两天她就宅在杨公馆里读了很长时间的报纸,大概算是了解了这个时代的一些背景。
今天是西历1911年11月01日,星期四。
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大事件便是以「辛亥革命」而命名的中国内战。这场以保路运动为直接导火索的民变目前已波及到关内的十四个省份,剩下的地区也大都在南方和北方之间摇摆观望。
単从局势上看,革命军的实力明显不如清军雄厚,无论是战斗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都差距悬殊。在两天之前,也就是10月30日,冯国璋率领的陆军第五镇在夏口四处纵火,将整座城市付之一炬。
革命军虽顽強死守仍架不住节节败退,照此看来,夏口的陷落恐怕也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也不是没有好消息:已成功独立的湖南军政府派出了四批共八千人的队伍,要帮助湖北军政府抵抗清军的进攻;广西的桂军、江西的赣军也陆续开拔,准备为拼死顽抗的湖北革命军尽一份力。在大清的京师,上皇后裕隆以宣统皇帝的名义发布了罪己诏,还宣布解除党禁、释放了被捕的革命党人。
一面加紧围剿革命军,一面又冲着全天下九十度鞠躬,清廷这手胡萝卜加大棒玩儿得倒是还挺得心应手的。
可惜啊,现在已经没人信了。
馨予大小姐这两天恶补了不少历史知识,所以在她看来,清政府现在下的罪己诏就和崇祯皇帝在煤山上留下的绝笔没什么两样。
要是革命军这个时候选择停止造反,那才是真正的災难吧。反正自己是不会相信清政府不会対革命党人秋后算账的,毕竟精明狡猾的袁世凯又怎么可能脑瓜抽风,留着这些威胁大清江山的祸患。
如果自己是他,肯定也会不遗余力地剿灭革命军。
馨予大小姐思考着。
虽然対这段历史了解不多,但起码中学历史课上着重讲过辛亥革命。蒋馨予知道革命党人最终还是赢得了胜利,结束了绵延两千余载的君主专制,并在前朝的版图上建立起崭新的共和国。
——中华民国。
然而,这个新生的共和国却并未肩负起受尽苦难的旧世界的人民所寄予的厚望。它不断地从一个末世跌入另一个末世,在无尽的深渊中重复着命运的轮回。
直至永定河畔那声声入耳的战火之音,使它陷入永久的沉沦……
馨予大小姐想去改变它的命运。
她是认真的。
不过此时距离“马可波罗桥事变”也仅有25年的时间。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国,还得拥有足够打败日本的军事实力……
这真的有可能吗?
她在房间里来回地踱着步,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但很显然这做法没什么用。
无论是抵御外敌的入侵还是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対现在的蒋馨予来说都像是天上的星辰,可望却不可及。
那么,是不是要先在上海挖出自己的第一桶金?
答案是肯定的。
馨予大小姐并不打算将希望全都寄托在陈其美的身上。因为她很清楚,要想在这个时代爬到权力的最高处,并実現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势力。
所以她需要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脉关系,好为今后的自己铺平道路。
但她也知道,完成原始积累是最为困难的一歩。要想在这片「冒险家的乐园」里淘金,自己必须得有些真本事。
但是要做什么呢?
馨予大小姐冥思苦想许久,仍然不得要领。
鉴于自己在大学里学习的那些东西在这个时代可能派不上用场,她最后还是选择去街上散心。
杨公馆的位置就在公共租界内的北浙江路上,靠近吴淞江(苏州河),与著名的外滩直线距离还不到两公里。虽位于租界区内却风景优美,是一处颇为理想的富人居住地。
蒋馨予沿着北苏州路漫无目的地步行,顺带看看吴淞江岸的景色。
不知不觉中,她走到了外白渡桥上。
这座于三年前竣工的铁桥是由租界工部局出资重修的,并允许任何行人和车辆免费通行。桥面上不仅安装有路灯和电车轨道,还在两侧设置了专用的人行道。在当時已经是相当新颖和人性化的交通设施了。
她跨过了外白渡桥,来到了外滩。
此刻正值傍晚,华灯初上的十里洋场向世人展现着夜上海的魅力。鳞次栉比的万国建筑群被花花绿绿的霓虹灯打得透亮透亮,无数行人和车辆往来穿梭,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前世的馨予大小姐住在常州,因此经常会到上海玩或是逛街,外滩自然也没少来过。
不过有很多老建筑在这时候还没建成,或是与前世的印象有所差异。走到南京路口的她対着一幢红色的文艺复兴式建筑物看了半天,才确定这里就是前世著名的和平饭店——虽然现在它还叫「汇中饭店」。
而路対面现在是两层洋房的“沙逊姐妹楼”,并不是后来那幢被称为「远东第一楼」的花岗石大厦。
再往前走,街上的外国人便越来越多,而中国人越来越少,以至于蒋馨予感觉自己像是来到了国外。
黄包车、人力车、马车和汽车川流不息,互不相让。但允许最古老的交通工具与工业文明的象征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的结果,就是只剩下杂乱而又危険的交通秩序,完全没有任何美感可言。
也就是没有牛在路上晃悠,要不然和印度的街头也没什么区别了。
望着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行人,馨予大小姐倏忽有了一种回到前世的感觉。但再看看那些截然不同的街景,她也知道那不过是自己的错觉罢了。
2022.12.07
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