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此路不通?
此路不通?
众所周知,旧金山这座城市只是因为在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才发展起来的。在那之前,这里不过是个仅仅有200名居民的小村落;别说是工业,就连农业都屈指可数。
即使是在人口更稠密的南加州,能说得上来的大中型企业也压根儿不存在。除了太平洋瓦电(PG&E,太平洋燃气与电力公司)外,整个加利福尼亚就只剩下科洛马附近的金矿了——然而由于矿产的枯竭,那里的经济也在走下坡路。
馨予大小姐的咨询注定无功而返。
事务所先是推荐了湾区周围的几间农场和食品加工作坊,但馨予大小姐显然不中意;于是又介绍了几处空置中的商铺和货仓,她还是不满意。
面对这样难以对付的客户,中介经理也没了招儿。他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建议蒋馨予去东海岸看看;比如“钢铁之都”匹兹堡,或是底特律和芝加哥这样的工商业更加发达的城市。如果不想跑那么远,也可以考虑一下拥有木材加工和造船业的西雅图、拥有铜矿的盐湖城、以及正在发展石油和电影工业、前景非常广阔的洛圣都……
口误,是洛杉矶。
馨予大小姐决定接受这一建议;鉴于自己的主要目的,她想先去匹兹堡看看。
那里不仅是合众国钢铁公司(U.S. Steel)的总部和生产基地,还分布着数千家大大小小的工化企业,是美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城市。倘若想收买一些有技术含量、能够盈利,但规模又不很大的工业资产的话,那里应该存在最合适的选择。
但是匹兹堡距离旧金山有足足两千六百英里,而且这个时代还远没有一百年后那样四通八达的航空网。她要怎么样才能到达那里?
答案显然只能是铁路。
馨予大小姐立即跑去车站买了张最快出发的车票,然后带着简单的行李跳上火车。
火车趁着夜色离开了旧金山。
“一路连两洋”——美国人更习惯如此称呼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大铁路。
这条铁路从加利福尼亚的阿拉米达终点站出发,一路翻越高峻的内华达山脉和落基山脉,穿过荒无人烟的旷野和草原,最终到达1912英里之外的奥马哈。
铁路沿线人烟稀少,保留着壮丽的原始自然风光。乘客们可以在装饰考究的餐车里一边进餐,一边欣赏到星罗棋布的野牛群。
刚开始,这些重达一吨的大块头还经常会被火车的汽笛声激怒,以35英里的时速追着这个喷着黒烟的钢铁怪兽跑,引来乘客们的阵阵惊叫和口哨声。但随着偷猎者的滥捕滥杀,这些年在铁路沿线已经越来越难以见到这些黒色的原住民。只有在一些人迹罕至的旷野上,才有可能一睹它们不失矫健的雄壮身姿。
馨予大小姐在头等车里包了间卧铺包厢。白天她可以坐在窗边欣赏风景;而座位在夜晚又可以放平变成床铺,搭配枕头和被褥就能睡觉。
如此舒适的设施就算放在今天,也必定是不输于飞机头等舱的存在。而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列车在美国还不能算是硬件最好的——至少比东海岸走廊上的那些面向达官贵人的豪华特快列车还是要略微逊色一些。
第一一七次客车行驶在险峻的铁轨上。它时而紧贴悬崖,时而跨过深谷,在内华达山脉中蜿蜒前行。有时候路基的下方就是万丈深渊,有惧高症的馨予大小姐刚一探出头便冷汗直冒,时刻恐惧火车会不会因脱轨掉下谷去。
在阳光的映照下,列车最前方的火车头反射出耀眼的金芒,犹如一个自带灯光特效的方形骨灰盒。它的前端安装有形似猪嘴的驱牛器,用来驱散横在铁轨上的牛群。
这段路是太平洋铁路上工程最艰巨的一段,工程师和建设者们要与自然地形斗智斗勇,在山间兜着圈子,顽强地将铁路向前延伸。因为缺乏施工机械,绝大多数工作量都得依靠人力完成。无论是开山劈谷还是架设铁桥,抑或是开凿隧道和涵洞,全需仰仗工人们的一锹一镐才能完成。
她当然也不可能了解中国劳工是如何在坚硬的花岗石峭壁上修筑这段铁路的——他们将绳索系在腰间,从峭壁上下垂到作业面,在岩壁上钻出炮眼,然后向里面灌注硝化甘油,点燃引线后再迅速撤上去。
虽然描述得很简单,但这里的每一个字却都是用中国劳工的鲜血铸成。
毕竟那时还没有发明出安全的三硝基甲苯(TNT)炸药,有的只是对受热和震动都极其敏感的硝酸甘油。即使放在那里不去碰它,它仍然很容易自行爆炸,更炸死炸伤过撤退不及的工人,令他们要承受极高的操作风险。
除了硝酸甘油带来的危险,系在腰间的绳索也可能夺人性命——时常有因为绳索断裂而坠入深谷的事情发生,简直成了家常便饭。而工友们也往往来不及施救,更无法下去寻找死者的遗骸。
馨予大小姐显然不可能知道这条铁路的轨枕下究竟埋藏着多少劳工的尸骨,她也不太可能想得到去了解。対于现在的她,安全且方便地抵达自己的目的地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事情都不需要关注。
火车轰鸣着穿过隧道和桥梁,看腻了风景的馨予大小姐随手拿出上车之前铁路公司赠送的宣传册,浏览起来。
宣传册并不厚,仅有三十多页;里面的大部分版幅多是将铁路修筑过程中的场景定格下来的黒白照片,以及一些简扼的文字描述。
其中最让她印象深刻的一张照片拍摄于1869年5月10日——在那天,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的铁轨在大盐湖北部的海角峰正式交会。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总裁利兰・斯坦福(Amasa Leland Stanford)在竣工仪式上用一柄银锤将一颗金道钉楔入枕木。有多达两千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观众亲眼见证了这一瞬间,并通过随后印刷的「铁路先锋报」传达到美国各地。
金道钉的四个面都刻有铭文,但上面的字太小,在这张解像度并不高的照片上很难辨认。但好在太平洋铁路公司并不打算通过这种方式考验馨予大小姐的视力,所以宣传册上很贴心地在照片下方配上了全文:
「太平洋铁路于1863年1月8日破土动工,并于1869年5月8日竣工」
「愿上帝保佑我们的国家永远统一,正如这条连接了两个大洋的伟大铁路」
纵使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读到这段铭文的馨予大小姐仍能感觉到一股澎湃的心潮在胸中激荡。
那心情,大概就和见到Oceanus(世界尽头之海)的伊斯坎达尔大帝是一样的吧。
宣传册里还写了,为了修筑这段铁路,美国人在山区要花掉毎英里高达四万八千美元的造价,而平原地带的成本充其量才毎英里一万六千美元而已。
一想到自己现在的全部家当还不够拿去修筑半英里铁路,她整个人都不好了。
但也正因如此,这位穷困潦倒的大小姐更是坚定了要赚钱的想法。
没有足够的钱,自己的目标都无法实现。
好在火车一路上都行驶得很顺利。在经历了六天令人难以忘怀的铁路观光旅行后,2月2日下午,馨予大小姐终于抵达了美国东海岸最大的工业城市——匹兹堡。
2022.12.07
20:04